李正?等人( 1999 ) 指出頰黏膜癌僅次於舌癌,占口腔癌病例的第二位,且90%左右有嗜食檳榔習慣,此一高發生率與嗜食檳榔加煙草的印度近似,實為本土最具代表性由檳榔引起的口腔癌。
頰癌可發生頰黏膜的任何部位,以沿著上下咬合線偏後及偏下部位為常見, 易發生於嗜咬檳榔側及檳榔渣易殘留處,同時有極高比例頰黏膜合併黏膜下纖維化症,因而導致開口困難。頰黏膜癌具有極高比例的早期頸部淋巴結轉移,主要侵犯顎下及頸動脈三角區(李等,1997)
。 Conley及Sadoyama(1973)則報告19%的病例發生遠處轉移:轉移部位以肺部最多,其次為骨骼等第(Merino,
Lindberg, & Fletcher,1977) 。
頰癌外觀變化頗多,可以分作三種明顯不同的表徵
-外突型(exophytic type) 、潰瘍浸潤型(ulceroinnfitrative type)及疣狀型(verrucous
type) 。
外突型頰癌表面較少潰瘍,因此除非是繼發性感染症狀並不明顯,外型包括突起較淺的白斑或有硬結的腫塊﹔潰瘍浸潤型頰癌常會早期侵犯頰肌,臨床上表現深凹陷潰瘍且向周圍組織進展,而表現疼痛症狀。不管是外突或潰瘍進潤型皆會往深部組織侵犯﹔晚期甚至穿透肌肉皮膚形成?管(李等,1997)。
口腔外科手術可包括頸部廓清術及顯微重建手術兩階段,醫師可對大範圍切除以進行頸部廓清術。爾後,再利用身上其他部位之皮瓣進行自由皮瓣移植之重建(莆,1998)
。 近20年隨手術及放射技術的進步, 晚期病例也多採取合併療法, 治療效果也大為改善,五年存活率約42~58%(O'Brrien,&
Catlin,1965) 。頰癌病人死亡原因主要為癌症再發,其次是全身性惡病體質﹔
再發原因可能有二:
一、致癌物質仍存在口腔內。
二、癌細胞手術時未完全切除(李等,1997)
疼痛是一種真實之感受(周,1995)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常使人感覺不適甚至害怕,是一種不愉快的主觀經驗(蔡,2000) 。
程等人(2000)研究指出,對於難以接受口服嗎啡的癌症口腔疼痛之病人, 經皮下Fantanyl貼片是有效安全且有良好耐受性的給予方式。口腔癌患者的護理目標不再是促使傷口癒合,而是強調症狀護理,增進病人舒適感,例如:
控制傷口感染、異味減少、維持及促進傷口周圍皮膚的完整性等(Goodman et al.,1993; Haisfield-Wolfe
& Baxendale-Cox,1999) 。 頭頸部癌症接受手術的病人,功能的受損要比臉型的改變影響適應更多(吳,2001)
。
癌症病人的情緒經驗或有不同,但其共同的命題是生命與身心的整合(吳,2001) 。焦慮憂鬱是癌症病人常見的情緒困擾。伴隨疼痛而來的心影響,包括焦慮、厭食、失眠、無助、失望、害怕與憤怒。因此常影響病人接受治療意願或是生存的意(Levin,Cleeland,&Dar,1985)
。
Kurler-Ross(1969)提出癌症病人五種心理階段:
一、震驚與否定﹔
二、憤怒﹔
三討價還價,怨天尤人﹔
四、憂鬱﹔
五、接納。
此心理階段可能同時或滯留在某種情緒中(Chao,1993) 。癌症末期的病人對死亡的適應主要是能維持情感的平衡、自尊、人際關係及預備面對一個不可知的未來(吳、李,2001)
。對於再度面對疾病的復發,反應將一如初次得知癌症診斷, 但可能有更多的沮喪與憤怒。病患或家屬可能會責備埋怨自己或責怪醫生(吳,2001)
。癌症病人在抗癌的過程中,病人並不是唯受苦的人,家屬總是與病人一起承受疾病與治療過程。因此, 社會心理照顧需兼顧的是全人全家的協助(蔡,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