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斷「空轉」 |
多數的人珍視自己生命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在生活中填入更多的事情,不停地在心中做更多的計畫,讓心一直「奔忙」。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上班累了一天,回家後吃完晚餐,為了當個好先生,不免要做洗碗的工作。洗碗時,就開始想要如何好好犒賞自己?腦中浮現:「嗯,等會兒要泡一壺上等的茶來喝,以抒解一天的疲勞」。終於,把碗盤洗完,燒壺水,沖入上等茶葉,坐在舒服的沙發上,正要將茶端入口中時,腦中浮現:「明天有個重要的會議,應該打電話跟同事討論」,不知不覺茶已經喝完了,卻完全沒有喝到茶的味道。接著,打電話給同事,對方開始認真地說出他的想法,此刻我的眼睛剛好喵到時鐘,已經快要九點了,腦中浮現:「糟糕,還沒有簽兒子的聯絡簿,上次因為這樣被太太罵得好慘…這次,可不要…」這時候電話那頭卻傳來不高興的聲音,喊著:「石世明,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講話!?」
各位,這聽起來很熟悉嗎?你的生活裡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嗎?洗碗的時候想喝茶,喝茶的時候想開會,和同事討論開會,心卻又不由自主地想孩子的聯絡簿。心,自動地離開當下,被不斷流轉的思緒,尚未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所佔滿,以為這樣是「認真在活」,但實際發生的卻是:你沒有真正在洗碗,沒有真正在喝茶,沒有真正在討論,你的生命在「空轉」。我們以為自己正緊緊地把生命握在手上,但弔詭的是,我們越把握時間,越用力握住一把沙子,沙子(時間)卻不斷地從手指間流洩而過。 |
正念:覺察此時此刻的能力 |
我們的心,它的習性,總是在追逐一些尚未發生的事,那麼癌症病人擔心復發,也可以說是導因於心的習性—心不自覺地逃離當下,追逐未來。這種「習」而不「察」的慣性,經常讓治療後的癌症病人,活得緊張兮兮,擔憂未來,失去現在。落入心的習性,不斷擔憂復發,不僅讓生命空轉,也降低了生活品質。
正念取向如何矯正癌症病人對復發的擔憂呢?
首先要澄清的是,「正念(mindfulness)」在中文字面上的翻譯,很容易讓人落入:要正面思考,要想得正向積極。這其實是標準的錯誤。正念和正面、正向一點關係都沒有。
「念」這個字,是由「今」和「心」兩個字所組成,今天的心,也就是當下的心,此時此刻的心。正念,指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心,覺察當下經驗的心。因此,當你吸氣時,覺察到自己正在吸氣;當你吐氣時,覺察到自己正在吸氣。正念就是覺察此時此刻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可成為正念的對象,你正在做什麼事?你的心,就在那件事情上面。走路時,你的心在走路上;洗碗時,心在洗碗上;喝茶時,心在喝茶上。換句話說,你的身體在哪裡,你的心就在那裡。在每一個時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當下的經驗接觸,就是正念的覺察。
正念減壓團體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的創始人Jon Kabat-Zinn,他對正念的定義如下:刻意地將注意力放在當下,對分分秒秒,所顯露的經驗,不給予評價。比方說:刻意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清楚知道身體對當下經驗的感知,不要對當下的感受,產生評價。這麼一來,如實的經驗,就會一分一秒地向你顯露出來。
以正念為基礎的取向,這三、四十年來,已經廣泛地被使用到不同病人族群,對許多心理議題產生有效的幫助。2010年之後,全球每年約有三百篇的論文,探討正念的練習,為何能幫助人們解除各種心理調適障礙。在北美已經有超過兩百家的大型醫療院所,對病人開設MBSR課程。正念也被使用在癌症病人的心理調適,例如:在加拿大Tom Baker Cancer Center的心理腫瘤照顧團隊,證實正念減壓能降低病人的身心壓力,有效促進心理調適。他們將十年來的臨床經驗和研究結果發表在“Mindfulness-Based Cancer Recovery: A Step-by-Step MBSR Approach to Help You Cope with Treatment and Reclaim Your Life”一書,台灣在2014年5月,出版這本書,名為《正念減壓,與癌共處》(心靈工坊出版)。 |
壓力、情緒、生理三者環環相扣 |
癌症病人壓力、情緒和生理問題,三者環環相扣。在2009年,我們醫院調查了將近兩百五十位乳癌治療後病人,請她們評估治療結束後的生理狀態,像是:失眠、體重增加或減輕、記憶力衰退、熱潮紅、淋巴水腫…等,也報告當時憂鬱、焦慮、擔憂復發…等心理狀態。結果發現:認為生理問題較嚴重的人,他們在焦慮和擔心復發的分數也比較高,自評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和焦慮程度,兩者有顯著的正相關。
此外,我們將病人自評「副作用的影響程度」分為三組:分別為1)已減輕、2)一樣、3)更嚴重。再比較這三組病人,在焦慮和擔憂復發的分數。結果發現,當病人自評副作用更嚴重,他們在焦慮和擔心復發的分數,也顯著高於其他兩組。這個結果顯示,自認為副作用較嚴重的人,他們較為焦慮。雖然我們還沒有辦法回答:到底是生理問題,引發焦慮;還是因為焦慮,讓病人覺得副作用更明顯。但這個研究讓我們看到,生理問題和心理問題,兩者互相牽動、密切關連。 |
體驗正念呼吸(mindful breathing) |
正念減壓如何從身—心交互影響,來協助病人減輕壓力和擔憂?
讓我們先來體驗一下三分鐘正念呼吸。這個練習分為三個大步驟,先檢查現況,此時此刻的身心狀態,再將注意力集中呼吸,最後讓對當下的覺察,擴展到全身。請跟隨我的引導: |
一開始先覺察目前的環境,感受自己正坐在椅子上,微微閉上眼睛,找到一個正直的姿勢,或是舒服的姿勢,感受到整個身體坐在這邊,腳掌穩穩踩在地上的感覺,感受到你的腳踝、小腿、膝蓋,感覺你的大腿、臀部正安坐在椅子上的感覺;覺察脊椎支撐你的身體、肩膀在兩側、脖子支撐著你的頭,一種安穩的感覺。
首先,將你的覺察回到你的內心,覺察此時此刻,有什麼想法,在心中升起,也許是剛剛的談話,也許是今天發生的事;感受有什麼樣的感覺或情緒,從你心中浮現;感受一下你的身體哪裡痠痠的、哪裡痛痛的,或者是哪裡有舒服的感覺。
就只是知道你的感覺,不要試圖改變它,也不要被它抓住,試著對眼前的一切開放。任何想法、感覺或身體感受,都讓它可以在那裡來來去去。
接下來,把注意力放到呼吸。吸氣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吸氣,吐氣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吐氣。清楚明白整個吸氣的過程,清楚明白整個吐氣的過程。慢慢找到,讓你感到輕鬆、舒服的速度。
如果心飄走了,沒有關係,把它溫柔的帶回你的呼吸。就只是知道,你的心飄走了,不要責怪自己,只要回到呼吸就可以了。吸氣的時候,知道正在吸氣;吐氣的時候,知道正在吐氣。
接著,再把注意力,從呼吸慢慢擴展到全身。好像全身的細胞都跟著你一起呼吸。吸氣時,感受全身吸氣,覺察臉部肌肉、皮膚表面的感覺,覺察到身體起伏的感覺。感受全身細胞,都在吸氣的感覺。吐氣時,感受全身吐氣,感受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吐氣的感覺。
再做三次呼吸,全身吸氣,全身慢慢膨脹;全身吐氣,全身慢慢收縮。感受全身呼吸的感覺,清楚覺察呼吸的感覺,把這樣的覺察,延伸到今天生活的每一個時刻。 |
慣性:從刺激到反應 |
對於外界每天無數的訊息和種種刺激,我們的心是怎麼樣反應的呢?多數的情況下,我們都是用既有、建立好的習性來做反應。舉例來說,當一位癌症病人因疼痛,無法做飯給孩子吃的時候,慣性反應可能是「我不是好媽媽」。當先生不接你的電話時,心裡直覺「一定有小三」。做完化療,會到家,看到地上都是孩子的玩具,心中浮現「我的命好苦」。使用慣性的好處是:我們能對刺激不加思索地反應,可以節省大腦運作,增加效能,但也往往讓我們看不清處事實,慣性反應成為情緒的來源。
再以一個常發生的例子:「你完成化療,頭髮掉光,帶著頭巾。一個認識的朋友,迎面走過來,你正要舉手和她打招呼,但她卻好像沒有看見你,就這樣與你擦間而過…」各位,你腦中立即浮現的是什麼? |
A聽眾「喔,我變得太醜了,她認不出來」(難過)
B聽眾「她一定是怕傳染,所以走的這麼快,連看都不看我」(生氣)
C聽眾「很傷心,你看我就是這樣,都沒人愛!」(沮喪) |
各位,對同一情境,三個人出現三種不同的想法,哪個想法是正確的?都正確?都不正確?其實我們真的不知道對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對方沒有跟我打招呼,的確讓我們很快浮現出不同想法,緊接著想法的,是不同的情緒:認為醜的想法引發難過;怕傳染的想法,激發沮喪;沒人愛的想法,導致沮喪。多數情況下,想法一出來,我們立即陷入情緒之中而不自覺。 |
擔憂復發的慣性認知模式 |
復發擔憂心理過程,不也是如此嗎?瞭解心的運作,才能夠跳脫對復發的擔憂。
請問各位:「半夜三點,因骨頭痠痛(身體感受1)醒過來,想翻身,卻翻不過去…」。病人腦中閃過「慘了,治療沒有效果」(想法1),馬上引發沮喪(情緒1),這些反應,讓他更注意到,骨頭旁邊的肌肉,更有刺刺辣辣的感受(身體感受2),進而引起「我快要變成廢物」(想法2),然後感到絕望(情緒2)(如下圖所示)。
「身體感受—想法—情緒」這三者形成了相互影響的循環鎖鍊,我們的心,真的跑得很快,可能衍伸出的想法,像是:「我會不痛到死為止」、「我的人生變成黑暗」「我對不起家人…」。於是第一圈、第二圈,第三圈…的循環,不斷衍伸出來,最後「癌症一定就要復發了」,這個想法似乎變得牢不可破。這麼一來,落入此循環的病人,他的心情更為低落,疼痛變得更為劇烈。 |
|
從正念呼吸到覺察慣性 |
正念取向所提供的方法,如何能對擔憂有所幫助?主要在於:正念練習協助我們看到自己的慣性,進而不要輕易地被長久累積的慣性所「綁架」。
以正念呼吸為例子,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一段時間之後,各式各樣的想法就會自然從心中浮現出來,感覺或是身體感受,也會浮現出來。有時後,我們的注意力,跟隨著不同想法、念頭、雜念起起伏伏,注意力好像被念頭綁架。但當聽到指導語「回到呼吸」時,我們又能覺察到自己「不在當下」的狀況,於是再將注意力回到呼吸,同時也將自己從故事情結,或感受中,脫離出來。
整個來看,從專注呼吸,到被念頭帶走,回到呼吸,又被念頭帶走…就這樣,被念頭帶走一千遍,又回到專注呼吸一千遍,在注意力反反覆覆,來來回回的練習過程中,屬於自己的一個「內在覺察空間」,就慢慢被打開。我們更能夠看到不同的想法,不自主地在心中跑來又跑去。整個練習的重點,並非要「消除雜念」或「心無雜念」(很多人易產生的誤解,以為要進入無雜念的境界),練習的焦點反而是要學習「看見雜念」。 |
從擔憂復發的念頭解脫 |
各式各樣擔憂復發的念頭,也是雜念的一部份,在練習正念呼吸的過程中,擔憂復發的想法會出現又消失。過去,我們的心,不自主地被擔憂復發的念頭所綁架,讓我們感到害帕、緊張,甚至出現身體的焦慮反應。現在透過回到呼吸,我們終於有機會跟擔憂的念頭「保持距離」,透過回到呼吸,我們觀看到擔憂念頭的起和落。
在這裡我們有了重要的理解,不是消除擔憂復發的想法,而是要看見擔憂的想法,不要被想法綁架走,進而引發各種情緒、身體和行為反應。現在我們有了方法,透過正念呼吸,提升覺察力,並且讓癌症病人不跟隨擔憂復發的想法起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