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醫療團隊
◎ 治療方式
◎ 腫瘤轉移資訊
◎ 其他
 
心理腫瘤照顧
癌症及癌症治療對病人的身體與心理帶來巨大衝擊,也對家庭帶來壓力,提供病人和家屬適切的心理照顧是我們的責任。本中心與臨床心理中心攜手合作,對有需求之門診及住院病人進行心理會談與評估,瞭解睡眠,情緒,身體變化,人際壓力和治療副作用,對身心的整體影響,並提供所需之心理支持與照顧。

本中心之心理腫瘤服務    
◆ 歡喜列車 【時間: 每週一、週四 上午10:00~11:00、地點: 大愛樓10B病房】
無論是接受癌症治療或照顧癌症病人都是段具挑戰性的路程,透過社工及師姐於病房利用行動推車,帶著簡單的茶飲、點心及書籍等舒壓用品,至各病房關心及陪伴病人及家屬提供初步的心靈關懷。

◆ 健心房課程 【時間: 每週二 上午10:00~11:00、地點: 大愛樓10F佛堂】
身體的肌肉需要鍛鍊,心理的「抗壓肌肉」也需要鍛鍊。我們對門診、住院病人及家屬提供每周一次,一次一小時的健心課程,教導簡單的抗壓技巧,或是帶領紓壓的園藝治療及手做小活動病人和家屬可善用住院和看診的空檔參加,不需轉介或報名。

◆ 個別心理諮詢
無論您是住院或是門診病人,若您有睡眠困擾、癌疲憊、擔憂復發、莫名的情緒起伏(此為癌友常見現象),或是癌症心理適應或心理成長議題,可經主治醫師轉介,由心理師進行個別心理諮詢。

心理腫瘤服務特色
  1. 「初診斷」即提供心理服務:預防重於治療,提早學習挑是因應技巧,有利後續治療。
  2. 以「心理健康」為訴求:協助病人在困境中發掘潛力,突破困難,獲得成長。
  3. 採用具實證研究支持的「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另輔以園藝治療及晤談情緒抒發活動,將平衡身心技巧融入生活,有效促進身心健康。
  4. 依不同癌症治療階段之身心需求,逐步提供所需之心理照顧服務,引導邁向健康生活。

 

推車時間 【時間: 每週一、週四 上午10:00~11:00、地點: 大愛樓10B病房】
至各病房關懷我們的病人及照顧者,於治療中是否有擔心的事情或情緒緊張之狀況,依病人需求,提供心理支持或相關資訊,亦可進一步協助轉介心理專業人員。
推車上的資源小物:
  • 書籍、經文手抄本
  • 心理服務衛教單張
  • 舒壓繪本
  • 桌遊
  • 頭巾
等舒壓用品,提供病人及照顧者使用,以抒發治療及照顧所帶來的壓力。
課程內容 【時間: 每週二 上午10:00~11:00、地點: 大愛樓10F佛堂】
一小時的健心房課程,由社工師與心理師輪流帶領「手工小品製作」、「呼吸覺察練習」、「慈心觀練習」、「肌肉放鬆技巧」、「園藝治療」等小團體課程,協助您在這段特別的時間裡:
  • 從原本緊繃的生活中找到紓壓的出口。
  • 覺察與照顧自己的內在情緒狀態。
  • 學習調適情緒的小技巧。
  • 知道如何從紛亂的思緒裡抽離出來。
我們也期望病人將課程所學技巧及經驗,回家練習或是帶回生活中,增加自己在面對治療壓力與挑戰時的抗壓性。
病人心得
張小姐 51歲,子宮內膜癌
  • 被醫師判定罹癌時,好像陷入一個死角,只看到自己,以為世界上只有我得這種病,來健心房上課,看到其實生病的人還蠻多,原來不是我一個人生病而已。
  • 我以前吸氣吐氣都很急躁,原本想說吸氣,吐氣誰都會做,不相信會有什麼效果?後來跟著引導去做,慢慢的用鼻子去吸氣,然後微微張口吐氣,摸著自己的肚子,持續地做個幾分鐘後,感覺到一種入定,整個人定在那裡,平靜下來,我活了五十一歲,從來沒有那麼平靜過。以前比較會躁怒、發脾氣,透過這樣吸氣吐氣也改善了。
  • 昨天下午做人工血管時怕會痛,以前面對這種狀況內心會很混亂;這次我就想著吸氣、吐氣,讓身心平靜,沒想到不久就完成了,這個經驗對我有很大的啟示,原來控制自己的心很重要,而且我也做得到。
 
相關報導
癌友、家屬壓力大 正念訓練有助於減壓
增加定力存款 抗癌路不慌亂
呼吸練習助減壓!罹癌婦喚回好心情
大林慈濟健心房 甩負念減身心壓力

大林會客室第九集(直播):讓大腦好好休息,一起來健心Part1

大林會客室第九集(直播):讓大腦好好休息,一起來健心Part2

癌疲憊

癌疲憊
~~感到虛弱或非常疲累~~
“我真的很疲累,連做簡單的事都很困難。護理師要我盡量保持活動,我發現早上稍微散步一下會讓我有更多力氣。”
告訴你的醫生或護理師,如果:
  • 你沒有辦法進行日常活動。
  • 休息或睡覺後,你仍感到非常疲累。
為什麼我為感到如此疲累?
化療會讓你疲累,其他像是:貧血,也就是紅血球數目過低,心情憂鬱,身體疼痛,某些藥物或睡眠障礙,也會造成疲累。
運用方法讓自己不那麼疲累
  • 最重要的事情先做
  • 請別人協助
  • 暫時先不工作或減少工作時數
 
許多人發現記錄自己的能量狀態會有幫助。有些人會在筆記本上寫下他們的感受,以便跟醫師分享,有些人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或電腦,追蹤紀錄能幫你和醫生瞭解如何管理和處理你的疲憊。
吃好,喝好
  • 當你感到比較舒服時,製作一些健康食物,冰起來以後可以吃。
  • 吃東西幫你保有力氣。病友發現一天吃五、六次小餐或健康點心,比吃三次正餐還容易。
  • 多數人一天至少需喝八杯水。隨身帶水,在一天當中小杯小杯喝。
盡量保持活動
  • 每天做些運動,即使一天做15到30分鐘,也能為你帶來能量。
  • 散步或騎腳踏車。
  • 詢問醫生或護理師哪些運動對你有益,正念練習,伸展、瑜珈或太極都可能產生幫助。
找時間休息
  • 傾聽身體,感到疲倦時就休息。
  • 試著小睡一下,一天不超過一小時。
  • 有固定的上床睡覺儀式,例如:睡前泡澡或聽音樂,可協助你放鬆。
你可以問醫師和護理師
  • 什麼藥物或治療可幫助我?
  • 對我最好的食物和飲品是什麼?
  • 我一天該喝多少飲品?
  • 什麼樣的運動會讓我感覺好一些?
  • 我該如何記錄,要寫下什麼內容?

睡眠困擾

睡眠困擾
失眠是對睡眠的質或量主觀上感到不滿意,並影響到生活品質。
失眠型態
  • 入睡困難,上床後超過30分鐘不能睡著。
  • 無法維持較長睡眠,睡眠斷斷續續,且容易醒來。
  • 太早醒,且醒後無法再睡著。
※ 以上情形每週至少出現三個晚上,且持續一個月以上即是失眠。
破除睡眠迷思
迷思 正解
一定要睡8小時 睡眠時間因人而異
11點前要上床 規律作息才重要
睡不著,躺著也是休息 無法入睡,暫時離開房間會更好
晚上沒睡好,白天就多休息 午睡不超過30分鐘
今天沒睡好,明天狀況會很糟 平常心看待睡眠,擔憂即是壓力
平日睡不夠,周末多補眠 假日補眠不宜超過1小時
喝酒可幫助睡眠 一開始有效,長期無效又傷身
吃安眠藥會上癮,戒不掉 停藥須給身體適應時間
什麼是睡眠債
睡眠就像提款機,白天活動累積存款,晚上讓睡眠提款,而每個人的睡眠債是固定的,所以白天若沒有好好累積睡眠債(休息太久、沒運動),晚上自然就會睡不著。
如何維持良好睡眠
累積睡眠債
  • 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 白日避免睡眠,睡眠不超過30分鐘。
穩定的生理時鐘
  • 維持規律的睡醒時間,避免熬夜和賴床。
  • 假日補眠最多1個小時,避免生理時鐘往後移。
  • 起床後盡快接受日照至少30分鐘,穩定生理時鐘。
良好的睡眠衛生
  • 睡前四小時避免飲用含咖啡因飲料(如:咖啡、茶、可樂、提神飲料)。
  • 飲酒助眠萬萬不可。
  • 睡前四小時不做激烈運動。
  • 床只用來睡覺,不要作與睡眠無關的事(如:看電視、使用手機)
  • 預留睡前30分鐘的放鬆時間。
  • 半夜起床不要看時鐘,免得讓自己更焦慮。
睡眠與癌疲憊
  • 錯誤觀念:嘗試以白天多休息來克服疲憊。
  • 正確觀念:疲憊不是『睡眠債』,並不會幫助睡眠,休息反而會破壞睡眠。
  • 請參考癌疲憊衛教單張。

認知衰退

認知衰退
~~記憶力或專注力下降~~
“護理師說,治療期間專注與記憶力會受影響,我可把重要行程寫在日曆上,在門上貼便條紙來幫助我記住事情。”
你可能會
健忘、不能專心、找不到適當的表達詞彙、反應遲鈍、有困惑感、疲乏、不能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思考速度變慢,以及事情做完的時間拉長。
告訴你的醫生或護理師,如果:
  • 感到混亂
  • 感到非常難過或憂鬱
  • 思考和記住事情出現困難
導致認知變化的原因
  • 營養、焦慮、憂鬱、疲累、失眠等問題都是可能原因。
  • 與醫生一同找出問題的原因,這些問題可能是癌症本身、癌症治療或其他健康問題所造成。
  • 問題也許沒那麼嚴重,通常過段時間就好了。
你可以怎麼做
養成以下習慣
  • 在一天狀況最好的時候,做最花腦力的事情。
  • 將重要事情寫下來或錄音。
  • 在日曆上記錄重要的事情。
  • 寫「便條紙」貼在看的到的地方來提醒你該做的事情。
  • 使用藥盒協助追蹤自己的用藥。
  • 不要嘗試一次做太多的事。
保持大腦狀態
  • 維持規律運動。
  • 減輕壓力,保持放鬆。
  • 維持健康睡眠。
  • 吃的好。
尋求幫助
  • 自己有需要時,向家人或朋友尋求幫助。
  • 如果你非常混亂,保持身邊有人陪伴,別獨自待在家中。

擔憂癌症復發

走出癌症復發的綑綁-與生命的不確定共處
走出癌症復發的綑綁-與生命的不確定共處(一) 口述 / 石世明 臨床心理師
整理 / 鄭春鴻 (文教暨公共事務部主任)
和信醫院雙週刊第254期
治療後的迷思
 今天的講座,講三件事情;第一、治療後癌症病人對「復發」的擔憂;第二、如何用正念來克服對復發擔憂;第三、從最近研究,重新看待「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治療結束後,病人往往會覺得:我「應該」回復正常,「應該」回到得到癌症前的那個我,「應該」不要向之前一樣尋求別人的幫忙。然而,實際狀況經常不是想像那樣順利,完成治療,離開醫療團隊的看顧,病人心裡會感到不安,甚至有被拋棄的感覺。一直想要「回到以前的我」,但我體力變差了,在鏡子前面的我,看起來也不是以前的我。別人都跟我說恭喜,家人也覺得我好了,那麼我是不是還可以像以前一樣,請別人幫我提重物,把心理壓力告訴家人?如果我一直「索求幫助」,是不是表示,我還沒有好?

 在治療期間,病人將焦點放在「拼過去」,似乎拼過去「命就是我的了!」因此,病人會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積極、努力的好病人。另一方面,與家人的溝通往往就被忽略,和朋友的關係疏於經營,甚至因為治療所引起的許多問題,也暫時置之不理。治療期間所累積的情緒、體力上的疲憊,人際、親密關係的改變,在治療結束後便會一一浮現出來。
面對「生命的不確定」
 當醫生說,你的治療很成功,或是檢查的數值都正常。病人還是會擔心:是不是還有正在形成的癌細胞,是不是其他地方還有癌細胞沒被發現!當連續幾天骨頭感到酸痛,或咳嗽咳個不停,甚至電視上又報導某某知名人物得到癌症,病人或多或少,會擔心癌症會不會又回來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你並不孤單。文獻指出,有70%以上的病人都有擔心復發的心理。

 當我問病人,俗話說要正視「無常」,無常不是可能會來到每一個人身上嗎?病人回答我「無常是萬分之一,但是癌症復發卻是百分之十,是十分之一!」治療後的病人,會自問:復發會發生在我身上嗎?機率有多少?什麼時候它會再回來?我怎麼知道「它」又回來了?到底,我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來防範,還是我就只能一直乾坐在這裡擔心?

 更廣泛來說,治療後癌症病人要面對的是「生命中的不確定」。當報告的數據顯示,復發後的機率是十分之一的時候,你會放心地把自己歸於那沒事的百分之九十,還是時時擔心自己哪一天就變成那復發的百分之十?
做,能做的;放下,不能做的
 務實瞭解自己的狀況,是面對擔憂復發的第一個方法。治療後的病人,回來看醫生的時候,可以詢問「我的治療,可能讓我的身體,在短期間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長期來說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癌症治療,經常會帶來一些身體的改變,比方癌症病人常見的疲憊感,或其他身體局部的反應,如果治療後病人更清楚知道自己會面臨到哪些狀況,就比較不會「捕風捉影」,好像風吹草動,一感到身體怪怪的,就直接往復發的方向聯想。

 有些病人會想要知道自己復發的可能,以便掌握未來的可能;有些病人寧願不要去問,以免自己白白擔心。兩種狀況並沒有好或壞,要如何做,其實是依照自己的個性。想瞭解復發可能的病人,可以「適度」詢問復發的可能性,「哪些可能的生理變化,比較跟復發有關係?」「如果有復發的徵兆,我應該要找誰,做哪些相關的檢查?」這麼一來,一旦有復發的徵兆,就能盡快做檢查面對。

 知道得越多,會不會擔心越少?其實真的是因人而異,知道越多,對某些人來講,能夠排除一些跟復發無關的訊息;但對某些人來說,訊息量越多,卻會擔心更多。
明白「底線」在哪裡
 關於復發,許多人會想要去找出危險因子,也就是找出哪些因素會增加復發的機率;或保護因子,亦即哪些因素會讓自己比較不會復發。像是,像是抽煙、喝酒是危險因子,因此治療後就盡量不要去做。保護因子,像是健康飲食,多運動等,顯而易見的,許多人都在生病之後,意識到建立健康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於是努力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但截至目前,並沒有確實的研究,證明提高哪些保護因子或是做哪些事情,癌症就不會復發。

 那麼改善飲食,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重不重要?當然重要。首先,做飲食和生活的調整,讓人獲得控制感,也感受到自己在為健康和生命努力,而不是被動地復發的可能。其次,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往往可以增加治療後的生活品質。例如,做些中等程度的運動,像是走路、騎車、游泳、打掃,可以讓心情變得比較好。有時後感到累,在家裡越睡越累,出去運動一下,走走操場,疲憊會減少。

 我們也看到許多治療後的病人,往往還保持生病前「過度努力」的習慣,因此,什麼事情都要做盡善盡美,也容易把自己弄得緊張兮兮。比方說,生病後一定要吃有機食品,或是去運動時,一直計較今天有沒有走完一萬步。吃東西,本來是要享受,走路本來是為了放鬆,兩者原本都是讓人「獲得愉快」,但是過度努力的態度,卻為病人帶來更大的壓力。

 總的來說,沒有一個措施能讓你確定癌症不會再回來,沒有一個醫生能夠保證癌症會永遠消失。因此,病人要明白,治療過後的底線是什麼,那就是與「不確定性」共處,是癌症病人一直要接受的挑戰。
如果復發,不要怪東怪西
 癌症復發不表示你的治療是錯誤的。因為你治療的時候,本來就還有正在形成中的癌細胞。所以不是說病復發,就表示:治療不成功,或醫生不盡責,或家人不配合我…甚至怪「先生沒有像以前一樣那麼愛我,才讓我復發…」。這個態度真的很重要,因為不斷的找出復發原因,不斷找出責怪的對象,這不僅對病人的內心造成很大的衝擊,也否定了整個努力的過程,以及過程中許多人的善意幫助,最後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礙。

 病人更不要「怪自己」,癌症復發也不表示你做錯什麼事情,或是哪裡沒有做好。怪自己的方式很多,有的人說:就是因為我又去工作,太累了,所以才復發,我真是罪有應得;或我一個月吃一次油炸的東西,或我運動量不夠…等等。各位不要去怪東怪西,因為復發是一個我們沒有辦法去預測,跟控制的事。
不讓「擔憂」影響我的生活
 一直強行認為要用意志力、各種行為去防堵癌症復發,往往帶來更多的壓力。調整心態極微重要,不調整心態,你的心就不輕鬆,時時刻刻活在一個焦慮裡。比方說:你想去吃薯條,吃一下,其實沒有關係,不會因為這樣就復發;你想要去熬夜看連續劇,就熬夜一下,去唱卡拉OK,去KTV…都OK。沒有單一個理由,會造成復發。

 反過來說,也不會說你一定做什麼事情,癌症就不復發。所以你要先把心裡面的緊張拿掉,你不要運動得「很焦慮」,演變成跟你去運動的人都討厭你,這樣你就運動不下去,沒有人喜歡跟一個整天緊張兮兮的人在一起。

 我們既然不能控制癌症是不是會復發,但是我們能控制的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的心態:「我能控制的是,不要讓擔憂影響我的生活」。

 研究文獻指出,癌症的復發不是那麼容易控制的,我們就不要一直把心情放在控制復發這個問題。請自問:你多久擔心一次?你擔心的強度有多強?你擔心的時候做什麼事情?如何在生活中,與癌症共處,與不確定性共處,不讓擔憂影響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重點。
去做一些會使你比較安心的事
 不要讓擔憂影響我們的生活,哪一些準備事情,如果會讓你放心,安心,那就去做吧!如果你覺得保險保多一點,那你就去多保一下;你也可以持續的去追蹤病情,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你也可以照醫生的建議去做檢查,把你做檢查的紀錄都保存起來?簡單說就是你可以去做一些會使你比較安心的事情。

 有哪些好的調適的方法呢?如果你很擔憂、很恐懼會復發,你更要「學習接納」自己的擔憂或恐懼,這樣的擔憂,會讓你跟真實的生命比較靠近一點,知道生命不一定常常久久可以過下去,經常會讓人用珍惜和感恩的心,和身邊的人相處。

 再者,你不要一個人擔憂,可說試著跟家人述說,或者是跟周遭的人講,跟醫生講,跟護理人員講。不要一個人關在那裡擔憂。並且,你要比較務實一點去了解,到底復發有沒有可能,雖然說,不要一風吹草動,自己嚇自己,但也不要欺騙自己,明明問題很大了,卻還不去尋求醫療協助。
害怕—改變,還是「改變—(你的)害帕」?
 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注意飲食、運動、少抽煙,這些生活模式的確是會讓我們過得有目標,尤其遠離菸酒。國外的研究指出,口腔癌的病人,治療之後持續抽煙的比率相當高,差不多30~50%繼續抽煙。病人習慣用抽煙來減壓,其實不抽菸,你可以另外找到一些減壓的方法,唱歌、泡茶、爬山、看書、聽音樂,做一些使自己專心的事、有興趣的事…等。

 因此,減壓的方法很重要。讓我們自己覺察一下:你是否每天都處在「害怕—改變」的心態?換句話說,不敢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慣,不敢改變原來的心態,不敢改變原來的生活。

 還是你能在生活中產生覺察:知道自己在害怕些什麼?然後,採去行動去「改變自己的害帕」。
心活在當下就叫作正念
 改變害怕是有方法的,今天跟大家介紹用正念(Mindfulness)取向,來改認識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害怕和擔憂,進而在生活中找到,如何跟擔憂相處,怎樣「生命的不確定」共存。

 什麼是正念呢?心活在當下就叫作正念,這非常重要。必須要經常自問:「我們的心平常有沒有活在當下?」不僅是癌症病人,應該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心,活在過去,或者是未來。

 想到過去會有什麼反應?擔心、後悔、懊惱,比如:早知道,我就不要吃太油,就不會得到癌症。想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擔心、恐懼、不安,比如:想看到女兒結婚,不知道能不能看得到…
走出癌症復發的綑綁-與生命的不確定共處(二) 口述,整理 / 石世明 臨床心理師
和信醫院雙週刊第255期
生命不斷「空轉」
 多數的人珍視自己生命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在生活中填入更多的事情,不停地在心中做更多的計畫,讓心一直「奔忙」。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上班累了一天,回家後吃完晚餐,為了當個好先生,不免要做洗碗的工作。洗碗時,就開始想要如何好好犒賞自己?腦中浮現:「嗯,等會兒要泡一壺上等的茶來喝,以抒解一天的疲勞」。終於,把碗盤洗完,燒壺水,沖入上等茶葉,坐在舒服的沙發上,正要將茶端入口中時,腦中浮現:「明天有個重要的會議,應該打電話跟同事討論」,不知不覺茶已經喝完了,卻完全沒有喝到茶的味道。接著,打電話給同事,對方開始認真地說出他的想法,此刻我的眼睛剛好喵到時鐘,已經快要九點了,腦中浮現:「糟糕,還沒有簽兒子的聯絡簿,上次因為這樣被太太罵得好慘…這次,可不要…」這時候電話那頭卻傳來不高興的聲音,喊著:「石世明,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講話!?」

 各位,這聽起來很熟悉嗎?你的生活裡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嗎?洗碗的時候想喝茶,喝茶的時候想開會,和同事討論開會,心卻又不由自主地想孩子的聯絡簿。心,自動地離開當下,被不斷流轉的思緒,尚未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所佔滿,以為這樣是「認真在活」,但實際發生的卻是:你沒有真正在洗碗,沒有真正在喝茶,沒有真正在討論,你的生命在「空轉」。我們以為自己正緊緊地把生命握在手上,但弔詭的是,我們越把握時間,越用力握住一把沙子,沙子(時間)卻不斷地從手指間流洩而過。
正念:覺察此時此刻的能力
 我們的心,它的習性,總是在追逐一些尚未發生的事,那麼癌症病人擔心復發,也可以說是導因於心的習性—心不自覺地逃離當下,追逐未來。這種「習」而不「察」的慣性,經常讓治療後的癌症病人,活得緊張兮兮,擔憂未來,失去現在。落入心的習性,不斷擔憂復發,不僅讓生命空轉,也降低了生活品質。

 正念取向如何矯正癌症病人對復發的擔憂呢?

 首先要澄清的是,「正念(mindfulness)」在中文字面上的翻譯,很容易讓人落入:要正面思考,要想得正向積極。這其實是標準的錯誤。正念和正面、正向一點關係都沒有。

 「念」這個字,是由「今」和「心」兩個字所組成,今天的心,也就是當下的心,此時此刻的心。正念,指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心,覺察當下經驗的心。因此,當你吸氣時,覺察到自己正在吸氣;當你吐氣時,覺察到自己正在吸氣。正念就是覺察此時此刻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可成為正念的對象,你正在做什麼事?你的心,就在那件事情上面。走路時,你的心在走路上;洗碗時,心在洗碗上;喝茶時,心在喝茶上。換句話說,你的身體在哪裡,你的心就在那裡。在每一個時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當下的經驗接觸,就是正念的覺察。

 正念減壓團體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的創始人Jon Kabat-Zinn,他對正念的定義如下:刻意地將注意力放在當下,對分分秒秒,所顯露的經驗,不給予評價。比方說:刻意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清楚知道身體對當下經驗的感知,不要對當下的感受,產生評價。這麼一來,如實的經驗,就會一分一秒地向你顯露出來。

 以正念為基礎的取向,這三、四十年來,已經廣泛地被使用到不同病人族群,對許多心理議題產生有效的幫助。2010年之後,全球每年約有三百篇的論文,探討正念的練習,為何能幫助人們解除各種心理調適障礙。在北美已經有超過兩百家的大型醫療院所,對病人開設MBSR課程。正念也被使用在癌症病人的心理調適,例如:在加拿大Tom Baker Cancer Center的心理腫瘤照顧團隊,證實正念減壓能降低病人的身心壓力,有效促進心理調適。他們將十年來的臨床經驗和研究結果發表在“Mindfulness-Based Cancer Recovery: A Step-by-Step MBSR Approach to Help You Cope with Treatment and Reclaim Your Life”一書,台灣在2014年5月,出版這本書,名為《正念減壓,與癌共處》(心靈工坊出版)。
壓力、情緒、生理三者環環相扣
 癌症病人壓力、情緒和生理問題,三者環環相扣。在2009年,我們醫院調查了將近兩百五十位乳癌治療後病人,請她們評估治療結束後的生理狀態,像是:失眠、體重增加或減輕、記憶力衰退、熱潮紅、淋巴水腫…等,也報告當時憂鬱、焦慮、擔憂復發…等心理狀態。結果發現:認為生理問題較嚴重的人,他們在焦慮和擔心復發的分數也比較高,自評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和焦慮程度,兩者有顯著的正相關。

 此外,我們將病人自評「副作用的影響程度」分為三組:分別為1)已減輕、2)一樣、3)更嚴重。再比較這三組病人,在焦慮和擔憂復發的分數。結果發現,當病人自評副作用更嚴重,他們在焦慮和擔心復發的分數,也顯著高於其他兩組。這個結果顯示,自認為副作用較嚴重的人,他們較為焦慮。雖然我們還沒有辦法回答:到底是生理問題,引發焦慮;還是因為焦慮,讓病人覺得副作用更明顯。但這個研究讓我們看到,生理問題和心理問題,兩者互相牽動、密切關連。
體驗正念呼吸(mindful breathing)
 正念減壓如何從身—心交互影響,來協助病人減輕壓力和擔憂?

 讓我們先來體驗一下三分鐘正念呼吸。這個練習分為三個大步驟,先檢查現況,此時此刻的身心狀態,再將注意力集中呼吸,最後讓對當下的覺察,擴展到全身。請跟隨我的引導:
 一開始先覺察目前的環境,感受自己正坐在椅子上,微微閉上眼睛,找到一個正直的姿勢,或是舒服的姿勢,感受到整個身體坐在這邊,腳掌穩穩踩在地上的感覺,感受到你的腳踝、小腿、膝蓋,感覺你的大腿、臀部正安坐在椅子上的感覺;覺察脊椎支撐你的身體、肩膀在兩側、脖子支撐著你的頭,一種安穩的感覺。

 首先,將你的覺察回到你的內心,覺察此時此刻,有什麼想法,在心中升起,也許是剛剛的談話,也許是今天發生的事;感受有什麼樣的感覺或情緒,從你心中浮現;感受一下你的身體哪裡痠痠的、哪裡痛痛的,或者是哪裡有舒服的感覺。

 就只是知道你的感覺,不要試圖改變它,也不要被它抓住,試著對眼前的一切開放。任何想法、感覺或身體感受,都讓它可以在那裡來來去去。

 接下來,把注意力放到呼吸。吸氣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吸氣,吐氣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吐氣。清楚明白整個吸氣的過程,清楚明白整個吐氣的過程。慢慢找到,讓你感到輕鬆、舒服的速度。

 如果心飄走了,沒有關係,把它溫柔的帶回你的呼吸。就只是知道,你的心飄走了,不要責怪自己,只要回到呼吸就可以了。吸氣的時候,知道正在吸氣;吐氣的時候,知道正在吐氣。

 接著,再把注意力,從呼吸慢慢擴展到全身。好像全身的細胞都跟著你一起呼吸。吸氣時,感受全身吸氣,覺察臉部肌肉、皮膚表面的感覺,覺察到身體起伏的感覺。感受全身細胞,都在吸氣的感覺。吐氣時,感受全身吐氣,感受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吐氣的感覺。

 再做三次呼吸,全身吸氣,全身慢慢膨脹;全身吐氣,全身慢慢收縮。感受全身呼吸的感覺,清楚覺察呼吸的感覺,把這樣的覺察,延伸到今天生活的每一個時刻。
慣性:從刺激到反應
 對於外界每天無數的訊息和種種刺激,我們的心是怎麼樣反應的呢?多數的情況下,我們都是用既有、建立好的習性來做反應。舉例來說,當一位癌症病人因疼痛,無法做飯給孩子吃的時候,慣性反應可能是「我不是好媽媽」。當先生不接你的電話時,心裡直覺「一定有小三」。做完化療,會到家,看到地上都是孩子的玩具,心中浮現「我的命好苦」。使用慣性的好處是:我們能對刺激不加思索地反應,可以節省大腦運作,增加效能,但也往往讓我們看不清處事實,慣性反應成為情緒的來源。

 再以一個常發生的例子:「你完成化療,頭髮掉光,帶著頭巾。一個認識的朋友,迎面走過來,你正要舉手和她打招呼,但她卻好像沒有看見你,就這樣與你擦間而過…」各位,你腦中立即浮現的是什麼?
 A聽眾「喔,我變得太醜了,她認不出來」(難過)
 B聽眾「她一定是怕傳染,所以走的這麼快,連看都不看我」(生氣)
 C聽眾「很傷心,你看我就是這樣,都沒人愛!」(沮喪)
 各位,對同一情境,三個人出現三種不同的想法,哪個想法是正確的?都正確?都不正確?其實我們真的不知道對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對方沒有跟我打招呼,的確讓我們很快浮現出不同想法,緊接著想法的,是不同的情緒:認為醜的想法引發難過;怕傳染的想法,激發沮喪;沒人愛的想法,導致沮喪。多數情況下,想法一出來,我們立即陷入情緒之中而不自覺。
擔憂復發的慣性認知模式
 復發擔憂心理過程,不也是如此嗎?瞭解心的運作,才能夠跳脫對復發的擔憂。

 請問各位:「半夜三點,因骨頭痠痛(身體感受1)醒過來,想翻身,卻翻不過去…」。病人腦中閃過「慘了,治療沒有效果」(想法1),馬上引發沮喪(情緒1),這些反應,讓他更注意到,骨頭旁邊的肌肉,更有刺刺辣辣的感受(身體感受2),進而引起「我快要變成廢物」(想法2),然後感到絕望(情緒2)(如下圖所示)。

 「身體感受—想法—情緒」這三者形成了相互影響的循環鎖鍊,我們的心,真的跑得很快,可能衍伸出的想法,像是:「我會不痛到死為止」、「我的人生變成黑暗」「我對不起家人…」。於是第一圈、第二圈,第三圈…的循環,不斷衍伸出來,最後「癌症一定就要復發了」,這個想法似乎變得牢不可破。這麼一來,落入此循環的病人,他的心情更為低落,疼痛變得更為劇烈。
從正念呼吸到覺察慣性
 正念取向所提供的方法,如何能對擔憂有所幫助?主要在於:正念練習協助我們看到自己的慣性,進而不要輕易地被長久累積的慣性所「綁架」。

 以正念呼吸為例子,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一段時間之後,各式各樣的想法就會自然從心中浮現出來,感覺或是身體感受,也會浮現出來。有時後,我們的注意力,跟隨著不同想法、念頭、雜念起起伏伏,注意力好像被念頭綁架。但當聽到指導語「回到呼吸」時,我們又能覺察到自己「不在當下」的狀況,於是再將注意力回到呼吸,同時也將自己從故事情結,或感受中,脫離出來。

 整個來看,從專注呼吸,到被念頭帶走,回到呼吸,又被念頭帶走…就這樣,被念頭帶走一千遍,又回到專注呼吸一千遍,在注意力反反覆覆,來來回回的練習過程中,屬於自己的一個「內在覺察空間」,就慢慢被打開。我們更能夠看到不同的想法,不自主地在心中跑來又跑去。整個練習的重點,並非要「消除雜念」或「心無雜念」(很多人易產生的誤解,以為要進入無雜念的境界),練習的焦點反而是要學習「看見雜念」。
從擔憂復發的念頭解脫
 各式各樣擔憂復發的念頭,也是雜念的一部份,在練習正念呼吸的過程中,擔憂復發的想法會出現又消失。過去,我們的心,不自主地被擔憂復發的念頭所綁架,讓我們感到害帕、緊張,甚至出現身體的焦慮反應。現在透過回到呼吸,我們終於有機會跟擔憂的念頭「保持距離」,透過回到呼吸,我們觀看到擔憂念頭的起和落。

 在這裡我們有了重要的理解,不是消除擔憂復發的想法,而是要看見擔憂的想法,不要被想法綁架走,進而引發各種情緒、身體和行為反應。現在我們有了方法,透過正念呼吸,提升覺察力,並且讓癌症病人不跟隨擔憂復發的想法起舞。
走出癌症復發的綑綁-與生命的不確定共處(三) 口述,整理 / 石世明 臨床心理師
和信醫院雙週刊第256期
從正念呼吸看見擔憂的念頭
 正念取向所提供的方法,如何能對擔憂有所幫助?主要在於:正念練習協助我們看到自己的慣性,進而不要輕易地被長久累積的慣性所「綁架」。

 以正念呼吸為例子,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一段時間之後,各式各樣的想法就會自然從心中浮現出來,感覺或是身體感受,也會浮現出來。經常在做呼吸練習時,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離開專注呼吸這件事,跟隨內心升起的各種想法、念頭、雜念起起伏伏,注意力好像被念頭綁架,隨之遊走。但當聽到指導語「回到呼吸」時,我們又能覺察到自己「不在當下」的狀況,於是再將注意力回到呼吸,同時也將自己從被拉走的故事情結,或感受中,脫離出來。

 整個來看,從專注呼吸,到被念頭帶走,回到呼吸,又被念頭帶走…就這樣,被念頭帶走一千遍,又回到專注呼吸一千遍,在注意力反反覆覆,來來回回的練習過程中,屬於自己的一個「內在覺察空間」,就慢慢被打開。我們更能清楚看到不同的想法(例如:各種對於復發的擔憂),不自主地在心中跑來又跑去。整個練習的重點,並非要「消除雜念」或「心無雜念」(很多人易產生的誤解,以為練習是為了要進入無雜念的境界),練習的焦點反而是要學習「看見雜念」。
在擔憂的念頭上,保持平衡
 各式各樣擔憂復發的念頭,也是雜念的一部份,在練習正念呼吸的過程中,擔憂復發的想法會出現、又消失。過去,我們的心,不自主地被擔憂復發的念頭所綁架,復發的念頭一出現,我們就感到害帕、緊張,出現各種身體的焦慮反應…念頭好像一輛車子,它一出現,我們就自動上車,然後不自主地被載到不同地方…現在透過回到呼吸,我們終於有機會看見擔憂的念頭,升起又落下。如此一來,我們就有能力和擔憂的念頭「保持距離」,覺察到「不要上車」,透過一次再一次地回到呼吸,我們得以觀看到擔憂念頭來來去去。

 在這裡我們有了重要的理解:「不是」消除擔憂復發的想法,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念頭來來去去,這是心的自然運作方式,我們不要去抵抗心的自然運作。很多人採用「阻抗」的方式,「硬是」不要去擔憂(如:去看場電影,暫時轉移注意力),或者「硬是」想得很正向(如:我一直都做好事,老天不會讓我復發),想得很積極(如:我一定要更努力運動),但驅策這些作法和想法的背後,不就是壓力本身嗎?

 從正念取向的觀點,我們要做的是:覺察擔憂的想法,不要被想法綁架走,同時認出擔憂所引發的各種情緒、身體感知和行為反應,並採取適切的方法(如正念呼吸)來因應。如果把各種擔憂的念頭,比喻成海浪,病人則是衝浪選手,而正念的態度是:我們無法阻止海浪的起伏,但是卻能學習衝浪的技巧,能夠在浪潮來臨時,保持平衡。甚至能夠透過在浪潮上保持平衡,進而看見內心更多的風景。
S-T-O-P:終止擔憂循環,看見選擇
 最後我們用S-T-O-P的技巧,來統整正念取向在擔憂復發,這個狀況中的運用。

 首先,S指的是停止(Stop),當擔憂復發的念頭,在你的腦海中盤旋不去的時候,讓你感到煩躁不堪時,有這樣的覺察之後,你就告訴自己「停」,不要再繼續想下去了。

 第二,T指的是做三分鐘正念呼吸(Take a three-minute mindful breath)(在雙週刊255期有介紹),按照三個步驟,1-檢查現況,2-集中呼吸,3-擴展全身。

 第三,O指的是觀察(Observe)此時此刻的內在狀態。在做呼吸的過程中,覺察、看見自己當下的念頭,包括:各種擔憂復發的念頭,跑來跑去,也覺察不同念頭引發的情緒和身體感受,如:想到治療無效、骨頭酸痛和焦慮。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之後擴大覺察到全身,讓自己在呼吸中獲得較為清明的感受。

 在第二和三個步驟中,透過呼吸和觀察,我們看到自己擔憂的念頭,覺察到念頭引發的感覺和身體反應,也因此能夠從原來的擔憂念頭中,暫時脫離出來。我們可以試著告訴自己:「想法就只是想法,不等於事實」。

 換言之,像是「治療無效」,這可能只是自己因擔憂所引發的想法,並非事實。這個覺察,讓我們可以中斷、跳脫:一直以來所落入的慣性反應模式,也就是中斷前面提到的擔憂循環(想法—感覺—身體感受)。

 第四個步驟,P(Proceed)指的是選擇下一個行動。當我們不再被擔憂念頭所綁架時,其他的可能性就有機會產生,比方說:骨頭酸痛可能因為最近運動比較多,或因為姿勢不良,或真的是癌症在變化…。不同的想法,會引導不同的反應和行動,運動太多要多休息,姿勢不良可矯正。但若真的感到癌症在變化,則要去檢查,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擔憂循環。

 透過S-T-O-P和三分鐘正念呼吸,許多人都可以立即感受到做這個練習的好處,包括:讓自己的心停頓一下,不要陷入舊有情緒漩渦,避免讓人後悔的衝動行為,讓頭腦可以清醒一下,有助於之後這一天的生活。
尋回清明的生活
 癌症治療後病人要面臨許多問題,特別是對於未來的生命,有著不確定感,不知道身體裡面是不是真的沒有癌細胞?不知道復發在哪一天要發生?如果沒有恰當的方法應對,對生命的不確定感,不斷侵蝕我們的生活。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透過恰當的方法來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卻能成為我們「活在當下」的動力。透過練習,喚醒我們內在清明的心,脫離長久以來,在慣性中的空轉和奔忙,使我們更能掌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也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生命。



Copyright ©2009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

地址:622嘉義縣大林鎮民生路2號 電話:05-26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