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對於口腔癌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不同的癌症期別,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能會採取一種以上的治療方式。重要的是在您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前,要先了解自身目前的癌細胞型態以及期別,若有癌症轉移的部分也要了解癌症侵犯的程度。
每種治療方式所附帶的副作用也會不同,醫師會依照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評估過後建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並說明未來可能會面臨的副作用。許多家屬會擔心病人年齡過大是否適合接受治療,其實有時候年齡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依據,有時候治療的目標是放在改善並增進病人的生活品質,故希望您能充分了解醫師所提供的醫療資訊,才能讓病人獲得最佳的治療。
|
外科手術 |
|
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依癌症分期而有不同程度的切除。原位癌病例一般只做病變處切除(以病灶周圍再加2公分左右的安全距離)。第一期病例只做病變處切除,視病情需要加做上頸部淋巴結切除。第二期病例做病變處及上頸部淋巴結切除。第三期病例則做廣泛病變處切除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第四期採取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切除範圍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
◆ 手術切除與重建前要注意些什麼呢? |
- 經醫師解釋後,病人對病情已充分瞭解,預定施行手術時,病人需有心理準備可能面臨下列問題:
(1) 氣切造口 |
由於手術的部位在口腔,因怕手術後呼吸道會有腫脹或被血液及分泌物阻塞,故往往需做暫時性氣管切開造口(簡稱:氣切造口)來維持呼吸道的順暢,有氣切造口期間您將暫時無法發聲講話。
|
(2) 牙齒的缺損 |
為了治療腫瘤,可能會拔除部份牙齒及切除一部份的齒槽骨(含牙齒)或下顎骨,而造成咀嚼的不方便。
|
(3) 語言或進食的困難 |
口腔顏面腫瘤切除時會造成語言或進食的困難;術後會因暫時性氣切造口而無法發聲,可使用紙筆溝通;因口腔內有傷口,須以鼻胃管餵食;傷口復原後仍可能會有發音不全的語言障礙,但大致上尚能與人溝通。語言和進食的不方便,會因手術部位而有不同的程度障礙。
|
(4) 顏面畸形 |
由於腫瘤需徹底切除,故可能造成嚴重的組織缺損,需藉由重建手術來彌補部分失去的功能及外觀的缺陷,對病人或家屬而言都可能是一個心理衝擊,但這是治療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故希望病人與家屬都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勇敢的面對與接受外觀的改變。
|
- 口腔衛生的維持:當病人已做好準備,要進手術室前務必先做好口腔衛生,以減少手術後傷口發炎機會;另應禁止吸煙或接觸二手煙,以減少手術後合併症的發生。
- 手術後病人暫時轉入顯微手術觀察室或加護病房觀察,待病情穩定後再轉回一般病房持續治療。
|
◆ 手術後可能的合併症 |
- 傷口出血:
手術傷口可能會因出血而影響皮瓣癒合,若出血情況嚴重易阻塞呼吸道,可能影響病人的呼吸。
- 皮瓣血液循環不好:
原因包括血流太少、扭曲及被壓迫到等,此時需要到手術室作探查手術,必要時需重新進行顯微血管接合手術。
- 傷口裂開或感染:
手術後皮瓣浸泡在唾液中,加上可能有蛀牙或口腔潰瘍,因此傷口比一般手術病人容易感染,所以需特別注意口腔衛生,醫護人員亦會協助病人定期傷口換藥與評估傷口癒合狀況,以減少傷口裂開或感染的機會。(四)瘻管的產生:如果手術傷口感染或唾液分解酵素積留,則可能於手術後2-3週,在口腔與皮膚間發生瘻管,若發現皮膚有不正常滲液,請儘速回診就醫。
|
◆ 手術後注意事項 |
- 維持呼吸道通暢:
手術後呼吸道分泌物會增加,因此,每2小時應翻身以利痰液咳出;同時每天由呼吸治療人員進行呼吸功能復健,並給予足夠的氧氣,必要時須從氣切造口抽吸痰液。
- 傷口照顧:
術後醫護人員會依傷口情況,每天為病人更換敷料或塗抹藥膏。
- 口腔清潔:
應經常使用生理食鹽水或漱口水清潔口腔,減少細菌滋生,以免造成感染或不適,適時地使用棉棒處理口腔傷口上的痂皮,維持傷口乾淨。
- 營養補給:
因為術後不宜立即由口腔進食,會暫時由鼻胃管灌入飲食以補給營養。在這段期間內,口水儘量吞入肚子,以避免影響傷口癒合,醫師會依傷口狀況逐步給您嘗試從水→流質→軟質等食物,待穩定後即可拔除鼻胃管。
- 知覺改變:
手術後因有暫時性的氣切造口,鼻腔不再吸入空氣而部份區域會有麻木感暫時失去嗅覺,進食時可利用視覺和觸覺來剌激食物的美味,以增加食慾。
- 復健治療:
手術或放射線可能導致口腔組織攣縮、僵硬或張口困難,需配合復健治療,以減輕這些症狀。除了患部運動外,更重要的是手術後若無姿勢限制時,應早日下床活動,以減少因固定不動所引起的肺炎,肢體關節僵硬、頭暈等併發症。
- 傷口疼痛:
術後因身上有很多傷口及管子留置,而造成不適,醫護人員會依疼痛情況給予注射或口服止痛藥物。
- 出院後請勿吃檳榔、抽煙或飲酒:
並依醫護人員或營養師之指導,按時服藥,注意飲食攝取,隨時觀察傷口,若有紅、腫、熱、痛、不正常分泌物、潰瘍及腫塊等徵象,則應立即回診。
|
|
|
放射線治療 |
|
放射治療乃是運用高能量之游離輻射來破壞癌細胞,防止癌細胞的生長與分裂,而達到控制癌症目的。放射治療就如同外科手術一般,是局部治療,只會影響治療區域內的細胞。當您在接受放射治療時,感覺就像照X光一樣,不會引起任何顯著的熱量或電擊感,照射後在體內也不會有任何放射物質存在。頭頸癌並不是絕症,經由適當方式治療後,病人仍有相當的機會能夠恢復,而返回工作崗位。
放射治療可用於不同大小的口腔癌,對於第一期及第二期小的侷限性腫瘤,單獨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都是一有效療法,治療率很高。但對於第三及第四等晚期的病人,則可能須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如: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兩粒以上)、淋巴結膜外侵犯、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須行手術後放射治療。放射治療時須要利用面具及模具或其他輔助固定病人頭頸部,製作鉛塊及驗證片,以確保治療效果並儘量減少對周遭正常口腔組織的傷害。病患在行放射治療前要先評估牙齒及牙齦的狀況,在照射範圍內如有厲害的牙周病或蛀牙,則在治療前要先治療或拔牙,拔牙後要等1-2星期,齒槽傷口癒合良好後才可開始放射治療。
|
|
化學藥物治療 |
|
化學藥物治療並無法治癒口腔癌症。針對口腔癌化學治療之主要提供以下功能,第一、放射合併化學治療用於晚期、再發性、全身性轉移導致無法手術或手術失敗患者,可增加局部控制率、顯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或提供暫時緩解、延長生命及提高生活品質的效果;第二、較晚期之病例用於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後的引導性或輔助療法,可以減少部分遠處器官轉移的機會。由於化學治療並無法治癒口腔癌,僅能暫時減緩癌症細胞生長的數目及速度;相反的,由於在使用期問常會造成患者不適及抵抗力減低等全身性後遺症,反而造成後續治療的困擾,因此目前只能做到延長生命或扮演輔助性治療的角色。
|
|
標靶藥物 |
|
標靶治療是近幾年來發展快速的高科技分子生物醫學,主要是藉由區別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不同,找出細胞上的特異標靶,針對標靶,阻斷癌細胞的生長,因此能對症下藥,療效有專一性,標靶治療不僅可達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摧毀癌細胞的治療效果,同時,也較少有傳統化療的副作用。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在癌細胞中會被大量複製表現。EGFR 一旦與體內的生長因子(如:EGF、TGF-α) 結合後,便會傳遞癌細胞下列的訊息:
● 細胞增生 ● 血管新生 ● 侵犯及轉移 ● 減少細胞凋亡
因此,EGFR 已成為最常用來控制癌細胞生長的標靶之一。
爾必得舒 (Erbitux) 屬標靶治療藥物的一種,它可以專一性的對抗癌細胞上異常過度活躍表現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爾必得舒這種抗體加上放射線治療,效果相當驚人。
爾必得舒最常見的副作用為輕微不舒服、發燒、頭痛以及痤瘡樣紅疹(acneform rash;約有10%為嚴重型態),但都並不嚴重,比起一般化學治療常見的噁心、嘔吐、疲倦以及掉頭髮等副作用輕鬆多了。另外,爾必得舒這種抗體的作用機轉與病患的免疫力有關,當病患免疫狀況良好時,治療效果特別明顯。還有,注射後患者的免疫力也會提升。 由於本院放射治療的標靶真光刀(TrueBeam)搭配最新的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技術(SBRT),再加上爾必得舒,相信頭頸癌患者能有更好的治療成效及生活品質。
|
|
口腔癌的預防 |
|
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單一的因素會導致口腔癌的產生,但許多研究顯示多重因素會提高口腔癌之發生率,其中環境因素(外來致癌物質的慢性機械與化學性刺激)在口腔癌的生成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慢性刺激形式有許多種,包括嚼檳榔、抽菸、喝酒、梅毒、陽光照射、營養缺乏、放射線治療、不良口腔衛生及補綴物等可能原因。至於預防的方法,則以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最為重要。以下提供幾點於日常生活中預防口腔癌發生的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 每半年定期作口腔健康檢查。
- 口腔內黏膜或頸部發現有任何腫塊、口腔內黏膜顏色變化或燒灼感、超過兩星期未癒合的潰瘍、有張口困難等現象時應該找醫師檢查。
- 減少菸、酒、檳榔等長期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
- 飲食及生活作息正常,營養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飲食;避免長期食用高熱或刺激性的食物。
- 有尖銳邊緣之牙齒或假牙會對口腔組織造成摩擦,形成慢性刺激,應請牙醫治療。
- 避免長期強烈的陽光曝曬。
- 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
以目前的醫學發展而言,癌症其實已經不是絕症,大多數癌症只要早期發現治療,預後十分良好,尤其口腔癌更是如此。可是往往患者心存恐懼,害怕接受事實,拒絕接受正當的治療,而延誤了治療的良機。
在台灣第一期口腔癌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0%以上;第二期的病人則約在60%左右;第三期約40%至50%以下;至於第四期的病人,如有遠端轉移,則治療機會較小。
口腔癌的復發多見於治療後一年內,所以治療後的第一年應每個月返診,第二年每二個月返診一次,第三年每三個月一次,第四年以後每六個月一次即可。追蹤檢查的項目除了觸診之外,每半年應接受一次胸部X光檢查和其他必要的影像檢查,以評估有無遠端轉移。
罹患口腔癌的病人,有較高的風險於口腔中或頭頸部的其他部位再出現第二原發的癌症,約有20%至30%易得到食道癌、咽喉癌、肺癌等,因此不論病人及家屬皆要留意是否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癌症的可能症狀。
雖然如此,並不需要將自己陷於恐慌。最好要盡可能遠離高危險因子,拒絕檳榔、菸、酒,就是挽回健康的第一步。其次,充實防癌知識,並遵守醫師所訂的回診日期,萬一發現復發,更要積極接受正規的治療,以爭取最佳的療效。再者,在能力與體力許可的狀況下,盡量做到自我照顧,並回到工作崗位。這就是所謂的「回歸社會」,藉由貢獻自己的能力,將更有助於自我肯定,而獲得更有意義的生活。